离岸的形状
曹舒怡

2023
单屏录像
影像静帧

#1
曹舒怡

2023
石器,贝壳碎片,藤壶,瓷器,玻璃
20×23×51cm

亲密无间的陌路人(四)
曹舒怡

2023
手工吹制硼硅酸盐玻璃
25×13×13cm

帕布里特(卷曲的牙)
曹舒怡

2023
粗釉陶
84×84×15cm

共生体
曹舒怡

2022
粗釉陶
33×30×22cm

动荡邂逅
曹舒怡

2021
石器,釉料,硼硅酸盐玻璃
30×18×20cm

亚层(真菌)
曹舒怡

2021
窑成型玻璃
40×33×15cm

策展人:杨鉴

艺术家: 曹舒怡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宣布,“蜂巢·生成”上海空间开馆展,将呈现常驻于纽约的90后华裔艺术家曹舒怡的首次个展“软流”。本次展览由“蜂巢·生成”总监杨鉴担纲策划。作为曹舒怡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次画廊个展,“软流”将呈现来自艺术家最近实践中的两件录像及三十余件陶瓷、玻璃、3D打印等综合材质的雕塑作品。

 

首度在上海外滩开设“蜂巢·生成”独立展示空间,喻示着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对原有“蜂巢·生成”项目的进一步升级,将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优势,更加深度参与到全球年轻华裔艺术家的生态建设中,结合“蜂巢|北京”空间已有的“蜂巢·生成”项目,形成联动效应,将提供更多展示、策划和研究的空间与机会,开放给全球华裔年轻艺术家,藉此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注入持续性的活力。曹舒怡个展“软流”的推出,既是“蜂巢·生成”新实践的开始。

 

在今天的当代艺术世界,艺术家或出自本能或受到问题意识的驱使,都倾向在艺术家身份之上嫁接更为多样而复杂的文化与社会基因,同时热衷于寻求跨文化或跨历史的普世经验,继而在艺术形式与美学语言的共谋之下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结构中的基本层次以及内在动力。曹舒怡受训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并在纽约诸所学院从事生态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教学研究,跨学科的背景结合自由艺术的训练致使曹舒怡在诸多交叉实践中有意识地抵抗过于知识化的转译和过于专业导向的信息编辑。正是这种对观念进行反向处理的方法论,致使曹舒怡希望借由“蜂巢·生成”项目的空间语境去尝试,为往往被优先提及的研究型背景祛魅,将以造型为基础的、前置的官能体验为本次项目呈现的核心,将其作品中更直观的视觉特征与美学气质作为理解其整体艺术的先决条件与认知入口。

 

本次展览的题目“软流”受惠于地质学专有名词“软流圈”,是指位于地下深度大约平均70千米至220千米处易于发生塑性流动的地带,呈现出固态和液态混合的变形物理环境。软流层顶底界面并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区隔,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这种不定形的地层状态暗合了艺术家创作中的一些关键属性,比如对于不同物质材料炼金术式的融合转化,对于不相容的时空尺度的拼接重组。这些地质寓言与所谓真实事件的偏差与重叠所生成的痕迹,彰显了历史记录的偶然性与随机。它们在作品中的暧昧形态很多时候更像是某些变化中被刻意定格的中间状态,暂时的样貌和永恒的瞬间。艺术家用诗性的化石与遗迹来捕捉、承接游走于极宏观与极细微尺度之间的自然物与技术物,生成与灭亡的瞬间在这种被凝固的雕塑状态中显得缓慢又即时,指向更深远的时间、历史与生物之间的缠绕。

 

无论是雕塑还是影像,曹舒怡的作品都流露出强烈的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潜藏在睹物之中的诗意化审美化的对象的气息,艺术家对于雕塑语言的坚持显示出一种对于艺术媒介的虔诚,使其可以被一种带有经典人文美学意涵的方式被感知。而这些物所承载的生态科幻叙事又暗示着一种非人类的星球逻辑,进化、感染、寄生与突变是被讲述的核心,创作过程不断变化的物质性所衍生出来的关于衰变的隐喻,像是人类社会与科技在演化过程中复杂关系的投射。艺术家十分着迷于时间,而她研究动物、植物、真菌和矿物共同演化的多重路径,试图从深时尺度历史性的未来重新定位人类的存在,借由此过程,舒怡展开对自我与物质世界的多元关系的探索。

公众号名称:HIVEAR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