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广州艺博会之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为珠三角的观众带来了16位艺术家共计50件作品。艺术家年龄层涵盖老中青三代,作品主要以架上为主,在风格上兼顾传统与当代。
此次艺博会重点推荐5位艺术家:梁铨(1948-)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到旧金山留学,并且亲历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进程。此次带来的《册页1986》是梁铨归国之后,在浙江美院版画系教学期间的创作,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受到保罗·克利和阴山岩画影响,作品常常出现图腾性的原始符号或图案象征。2000年作为其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在这一阶段,他将喝茶的爱好与创作融为一体,从而带来了茶点系列。宣纸拼贴的作品,也是2000年前后,回到老家,看到外婆使用多年的洗衣板,受到时间感的启发,开启了条条拼贴的系列。孔千(1956-)是一个卡夫卡式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与素描,极其丰富的呈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内心,尤其当他面对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国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关系、中国内部的历史延续性与断裂性、天津的在地性以及它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关联、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处境、中国人的价值观与信仰问题以及具有普世性的性、暴力、政治内容等等。在段建伟(1961-)的作品中,中原故事变成了一个朦胧的念想,现在他仍会被一些生活中的场面和事件所打动,但这种打动所激起的是一种绘画感觉上的波澜,给予他理智之外必要的肉身体验,画面的主角——这些人物虽然还是沉默着,却常如圣像画般富于华光,浓重的形而上意味与平静得出奇的情状都使画面具有更复杂的观看体验,在理解上也有更多可能性,一切都那么悬而未决,却又这般坚实。任小林(1963-)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近三十年,但却是难以被定义的艺术家,任小林新作,为我们提供了他和她在世间风物里的一种映射,浓缩了他隐忧的眩目和妄想的呓语。在他的作品中,鹿是神的化身,散发着青草的芳香,可以在物种学、生物学的层面上来审视人的存在,而画面中凝固出它的身影,则是任小林重新塑造过的幽灵般的存在。
生于六十年代末期的王顷(1968-)成长于外部知识空前繁茂的八十年代,与他的很多同时代人一样,王顷对于阅读有着难以餍足的饥渴。王顷对于图案的选取是主观而随机的,像是继承了“新艺术运动”的遗产,踩着威廉·莫里斯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脚印,同时夹带着些许哥特式的神秘气氛,对画面进行近乎无休无止的叠加。这种纸本拼贴、叠加的方式显然不只是纯粹的形式游戏。王顷肆意操纵着纷繁的抽象图形犹如建起一座视觉的迷宫,令人最终迷失在扁平而无尽的细节之中。也许正如霍夫曼斯塔尔所说:“深度隐藏起来。在哪里?在表面。”
从徐累(1963-)、宋陵(1975-)以及青年艺术家曾志钦(1985-)的年龄递进关系中,似乎可以察觉传统之于当下视觉的衍变;刘刚(1965-)与李文光(1985-)的作品凸显了抽象艺术家之于材料特性的研究;顾亮(1980-)的作品颇具玩味的,是对于心理空间的建构;宋琨(1977-)和夏禹(1981-)的作品,除却主题的差异,在对于虚拟视觉的探索,实则是一体两面;陈朗慕(1987-)代表了新一代艺术家当中,对于工业化社会的一种反省,以及对于图像挪用的思考;管玉(1989-)的作品充满了对于情感关系探索。此外,我们也带来了日本御宅文化的代表艺术家七户優(1959-)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