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兴
2025
HUANG YUXING
策展人 | Curator: 杨鉴 | Yang Jian
艺术家 | Artist: 黄宇兴 | Huang Yuxing
开幕时间 | Opening: 2025.9.16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Dates: 2025.9.16 – 2025.10.26
地点|Venue: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地址|Address: 北京市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 E06, 798 Art Distric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宣布,将于2025年9月16日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总部推出年度大展“黄宇兴2025”。本次展览是艺术家黄宇兴继2014年后首次在国内呈现的画廊个展,也是艺术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画廊个展。三十余件参展作品均为第一次亮相,其中不乏重要的巨幅创作与系列组画。此外,多个全新创作系列也借由本次展览首次发布。蜂巢北京总部将以四个展厅的规模,展示这个备受关注的大型个展。
作为中国最具讨论度与关注度的艺术家之一,2023年由上海龙美术馆主办、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协办的大型个展“穹宇之下:黄宇兴”,系统性梳理了艺术家的创作脉络,首次较为完整地展示了黄宇兴的个人艺术史。尤其对应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艺术家身份以及独立个体,如何回应时代的诉求、完成自我表达与解放,充分凸显了艺术家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黄宇兴2025”基于这个基础之上,将以“寰宇”、“向外之致”、“格之物语”、“瓦尔登的缠绕”等四个主题单元,分别呈现艺术家黄宇兴近期的最新创作思考,整体展示艺术家多层次、多角度的工作方法和实践,力图窥探一位中国艺术家所构建的既宏大又细腻的艺术世界。展览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杨鉴策划,将持续到10月26日。
寰宇
“光芒”照耀之下,斑驳的射线得以涌入空洞的,“泡沫”在跃动与折射间伴随“河流”渡向远方。在2025的今天,当我们借助艺术家作品(《里约热内卢之光》 )中山顶的神像的上帝视角窥视三十余年的创造历程,黄宇兴似乎从未将工作的重心由“身体与心灵”的自我剖析之中离开过,但常在对能量、记忆与精神栖居之地的追问,与对文明、自然、宇宙等超社会、超人群议题的诗性考察中流动,题材从微亮的气泡到浩渺的宇宙区间当中游移并进,或在艺术家的世界观当中其本就是相同的。
“寰宇”作为第一章节或者序章,所呈现的,更像是某种“引律”,既铺设观众的视觉期待,也预设一种沉思的节奏,让人由“物、画、宇宙”的三重结构中重构时间与存在的感知,宇宙是否自主、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文明与自然之间的权力关系,都在无声的视觉叙述中被设问。从“道法自然”的东方宇宙观,到现代社会哲学中的“身体政治”,经过多年实践的后,黄宇兴如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宇宙与自我”的双重召唤。作为观者的我们,既被邀请进入一个巨大的视觉结构,也被鼓励在时间、光色、能量的多声部叙述间寻找自我的位置,实现黄宇兴所设计的一个“由观者造宇宙”的游戏中的沉思体验。
向外之致
“向外之致”单元所集中呈现的,是黄宇兴对“山水”“园林”等作为文明图式与宇宙隐喻的持久回应。从石景假山等园冶语汇的的当代转译,再到对梅兰竹菊等传统山水母题创新经营,黄宇兴笔下的山水,既非写实,也非复古,而是一种嵌入当代经验的“山水意识”的视觉建构。他所关心的,也并非山川的面貌,而是其作为经验结构、情绪原型与精神容器的存在方式,即它既是文明的象征,亦是自然的回响,既是历史记忆的聚合,又是个体意识的折射。
由此,“向外之致”并非肉身的离开,而是意识的漂移。它不是走入山林,而是被山林之影牵引,从现实的表面穿越而下,抵达一个既具体可感又抽象未明的“精神地貌”。在这一图像构成的异质空间中,“看山水”不再是对外在风景的赏析,而是一种对内在存在边界的凝视——它触及的是感知被压抑的边缘,是意识被唤起的潜流。在这里,“看山水”不再意味着欣赏,而是直面自我存在的边界。山水也不再是对象,而是经验,是对文明边界的感知图景,与图像化的冥想。它邀请我们将“观看”转化为一种“在场”的方式,在流动的视觉秩序中重新辨认自我与世界之间被遮蔽的联结。
格之物语
如果说“江山系列”为黄宇兴打开了宏观叙事的空间维度,那么最新创作的静物则是他步往微观世界、触摸物质生命节律的方式。“格之物语”单元聚焦那些看似静止却饱含生命潜能的图像碎片,气泡、晶体、矿石、密闭容器、浮游颗粒等,它们如同从意识深处浮现出的感知残片,折射出黄宇兴对“能量的空间化”与“记忆的物质化”始终如一的探索,也透露着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的生发,周遭人事物的敏感与朴实的喜爱。
“格之物语”单元,所呈现的是一系列关于物与感知、图像与意识、身体与记忆关系的发问。物是否有感?图像是否自足?我们能否在静物的时间波纹中,看见一种介于碎裂与生长之间的生命形式?黄宇兴构建了一套联通内外的系统通道,使绘画成为穿透形式与感知之间、个体经验与再生秩序之间的中介。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仿佛目睹了艺术家在寻常世俗生活与绘画思维逻辑间震荡的瞬间——而绘画,正是那种唯一能够捕捉、保留并传递这些震荡的语言。
瓦尔登的缠绕
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湖泊不止自然,更是自我与社会、时间与孤寂之间的镜像。而以“瓦尔登的缠绕”为名,不仅是想要在亨利·戴维·梭罗湖畔的隐居冥想,与黄宇兴画面中不断游移的水岸意象间建立诗性联结,更是试图将那种隐居所激发的哲思转化为一种现代文明语境中的“边界漂泊”经验。这一单元中,水域、建筑、树影交织构成一种游移不定的边界空间,既非纯粹自然,也非坚固文明,它是游走在时间、记忆与感知之间的视觉断层。这里展出的作品,如《瓦尔登湖》,用渐层色彩与交错线条,模拟一种精神漂浮的时空状态:仿佛观者不是站在画前,而是从水下、梦中、夜雨中凝望整个文明的临界形态。
至此不难感觉到,“瓦尔登的缠绕”单元更像是一段文明反照的梦境:自然已无法回归原初,年轻时代的想象也无法维持完整与现实调和,但在这两者交汇、交错、相互侵蚀的空间裂隙中,一种新的视觉感知方式正悄然生长。它不是乌托邦的诺言,而是废墟之上的新意识涌现的场域。“瓦尔登的缠绕”所提供的,可以是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构想,又或是一次文明危机背景下的视觉哲思:在文明的回声与自然的反光中,我们是否还能听见自身存在的微响?我们是否能在色彩雾气与结构扭曲中,辨认出当代人的精神坐标?黄宇兴的创作,既不是答案,也不是寓言,它是一个由观看组成的问句,一种用绘画这样质朴、古典低效样式的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