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
冷广敏

2013.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00×120cm.

“刺点”一词源自于罗兰·巴特在《明室》中创建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对这个概念的外延稍作扩展而不仅仅局限于摄影作品,那么,“刺点”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件艺术品核心的灵魂所在。简单地说,“刺点”就是那些存在于画面中的细节或者局部,但并非艺术家刻意为之,它更像上天恩赐或者灵光一现留下的痕迹,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在作为“细节”存在的同时,“刺点”又不合常理地占据了作品的画面,像箭一样刺痛观者的眼睛,唤醒一个人身上既对应又特殊的审美感知。

自“’85新潮”以来,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讨论不能说少,但更多地停留在作品的“知面”上。这个概念同样来自于罗兰•巴特。在他看来,大多数的作品属性处于中间地带,不好不坏,承载着模式化的情感、语言或政治的象征涵义——尽管有时也会感动人,但这种感动通常是道德和政治的理性中介在起作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把中国当代绘画当作政治象征上的佐证,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讨论艺术家的创作形态,事实上是中国当代艺术现有学术方向的主流,或者说成了一种普遍性的认知。

此次展览以“刺点”作为主题,具体针对七位“70后”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考察,远比考察“’85新潮”或者“’89现代艺术大展”的亲历者,更有客观立场,也更能容易让绘画的讨论回归到相对纯粹的艺术本体上来。或许这是个小而微的问题,但正如参展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些令人着迷的局部与细节,“刺点”犹如明目张胆的隐秘,正在悄无声息地切入作品的表象,在箭一样刺痛观者敏锐感受的同时,也多少可以窥视到艺术家的内心意识和创作的趣味景观。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个展览也试图扮演一个“刺点”角色,借助这些携带着“刺点”的作品的力量,逐渐刺穿业已形成惯性的、有关绘画讨论中显而易见存在的某些局限与偏见。

公众号名称:HIVEAR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