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13年5月11日推出“出山:尹朝阳个展”,展览为期一个月。
作为70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尹朝阳向来以现实主义手法和悲剧性的英雄主义色彩著称,附着在他身上的标签,通常与迷茫、伤感、抗争、疲惫、崇高、痛楚、悲愤、理想、永恒等等有关。在他以往创作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与社会现实处于紧张、对峙的强烈情绪。他是属于那种牛犊顶橡树类型的艺术家,给自己预设某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并且直面去挑战,从不会避实就虚,绕道而行。而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运动及其言论造势甚嚣尘上的今天,尹朝阳倾力推出的一系列山水风景作品,风格较过往创作反差之大,似乎让人产生某种难以适应之感。这个曾经对现实不断挑衅并且愈战愈勇的人物开始“大踏步撤退”(莫言语),“卧游”于溪山清远之处,“畅神”在林泉高致之中,多少令人感到意外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垠喜悦。
在新作“出山”系列中,尹朝阳表达的虽然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古典的主题,山水林木,晴峦萧寺,但却非亦步亦趋的写实与仿临,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前贤同行的作品图式,但更多的只是尹朝阳创作上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依据。“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倾诉内心无限的天地爱恋和优雅韵致的诗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可以理解为中国山水画作为古典文人精神生活建立的至高标准和衡度,也可以看作是千年之后尹朝阳所追寻和探索的艺术方向。那种古人与自然顾盼之间所沉淀、传承的山水情思,在尹朝阳的笔下以当代化的表现手法再现、造境,演绎为他个人的性情,胸中的丘壑,一种在喧嚣尘世中的内在修为。
“出山”的前提意味着必须“入山”,没有入就不存在出。正如佛教经典画题“释迦出山”,我们可以见到释迦出山示现时的形销骨立,但在入山之后的个人苦修、悟道、意志以及行持,则是道外之人永远无法获知,更不必说感同身受。尹朝阳“出山”之前的苦修究竟让他悟到了什么?惟有自己内心清楚。如果单从表面上看,他回归山水风景的创作,似乎非但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在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但正是在这种“撤退”当中,我们感知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自觉与自信,开始返身向丰硕的传统进发,目的明确地去搜寻自身文化经验的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恰恰体现出尹朝阳艺术上成熟的清醒和身上蕴含着强大的“以退为进”的无限能量。出于对各种古典艺术形态及其现状的理解与把握,在他“出山”系列作品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有别于以西方审美为主的绘画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