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2017年4月16日将举办张德建个展:“形式的意味:张德建绘画三十年”。
艺术家张德建1952年出生于天津,1989年硕士毕业于天津美院油画系后留校任教至今,一直以来,这位艺术家以无限趋向内观的方式推动自身的绘画实践,但却几乎不为艺术界所知。本次展览将呈现张德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绘画作品,并以近年创作的布面与纸本作品为主,同时辅以资料文献,梳理艺术家的创作路径。展览将以A厅展出,持续至2017年5月19日。
与绝大多数学院背景出身的国内画家一样,张德建在创作初期也受到“苏派”写实体系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文艺思潮汹涌东来之时,就读于天津美院的张德建对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及新表现主义等流派做了深入的研习。1998年,他曾公派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留学,在那里,他充分地接触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真实状态:频繁而日常化的展览、艺术与生活不分彼此、各种观念和媒介不断涌现,一切都向艺术家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中国学院以及新潮美术的另一番洞天。
1990年代初,在艺术家的个体绘画意识觉醒后,将绘画作为一种有效的进行自我认知的方式,张德建开始探寻切入绘画实践的个体路径。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形象从来没有缺席,这些作品既从容不迫,带着整体的气定神闲,色彩精道而节制,虽然仍带有马蒂斯等现代大师的影子,但也包涵了很多他感性深处比较恒常的审美倾向,比如他对强烈体量感和冲击力的反感、对整体造型质量的注重、对轮廓线的细腻运用,这些特质在后来趋于抽象形态的画作中仍然潜在着。
张德建尝试在绘画中捕捉一种静态观看氛围中的流动意识,在他的画面中,静止与运动之间似乎达成平衡。狭义地说,在复杂的绘画行为中,形式是唯一能够直接被眼睛辨认出来的维度。对任何一位画家而言,关于形式的理念和经验都是至关重要的。张德建反求诸己、不求于外,所谓的画面内容无非就是形式所携带和暗示出来的信息,形式建构并非为了语言内部的完美,而旨在将个体内在精神表现于外的精确性。基于这一点,2010年后他的绘画接近于纯粹的抽象效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的用色和用笔不断走向简约和纯然,没有一点滞重感,质感清亮舒展、活泼爽利,乍看闲情逸笔,但凝视后就会发现这些轻柔的光色伴随着自由的笔意,呈现出呼吸般的动感。从色彩关系和画面节奏感来看,可谓秩序井然,色彩如隔薄雾,色相却通透清澈,在整体的灰色基调中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光感,被陌生化了的空间感走向介于虚幻与实有之间的中间状态。
纵观张德建的绘画实践,他对朝向内在视野道路的探索从未间断,而作为他摸索并检验心中艺术哲学的中间载体就是绘画。尽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中间区域”中看不到任何明确的信号,但这一切并不冰冷,反倒透出人性的温情,可见他对手感和性情的维护。一个人的“自我”是虚妄和无法确定的,或者说它是流动的,风格样式都无法对“自我”进行证明,因为“自我”从来不是固定之物,它也是一个“中间物”,接受着不同的冲击,一直有待再造。对张德建来说,这种再造并不必对应外部世界的活动,而旨在激发自身的无限可能性。他以无限趋向内观的方式推动自身的绘画实践,是当下非常独特的个案,对进一步讨论中国当代绘画实践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具有珍贵的认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