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5年4月26日,在蜂巢|上海主空间推出日本艺术家大竹茂夫的最新个展“脱壳”(Shedding)。作为继“芳集托皮亚”(Fungitopia, 2023)与“未定义的奇景”(Undefined Spectacle, 2023)之后,蜂巢推出的第三次个展。展览将呈现艺术家横跨近半个世纪的绘画实践,聚焦艺术家围绕旅行经验,以及对昆虫、海洋生物与真菌界的持续探索,藉由自然、文化与历史的交汇,展开的灵性叙事与空间图景。本次展览由策展人赵小丹策划,将持续至2025年6月3日。
“脱壳”既指涉生物学意义上的蜕变,也寓意艺术家在废墟与记忆之间,逐渐剥离旧有结构、生成新形态的创作姿态。早年对自然界昆虫的天然兴趣、宗教生活中所浸润的神秘主义经验,以及昭和年代日本文化中的猎奇思潮,在他作品中彼此交缠,构成其绘画语言的生态结构。而自1970至80年代起,大竹在欧洲、北非、中东与东亚等地展开的,对人类文明与谱系的研究,则直接塑造了他画作中多层次的时空逻辑与象征体系。
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的发生,不仅摧毁了艺术家童年与成长的地景,也撼动了其画面中原本所倾注的秩序与理想。故土在顷刻间沦为瓦砾,地震的力量如同提摩西·莫顿所称的“超物”(hyperobjects)压倒性地渗入艺术家的身体、情绪与想象之中,并如幽灵般附着于空间、语言与人的行动之间。正是在这次地震之后,艺术家画面中的空间架构,从此前由乐观主义驱动的,与日本泡沫经济并行的城邦和堡垒,崩解为人类文明的遗迹与废墟基底的现场。
在这些破碎的地貌中,时间失序、意义松动,裂隙成为与历史共处的容器,看似静默却充满张力。艺术家以精微的笔触与拟态结构,将微观生命、历史遗迹、城市废墟与神学象征缠绕交错,使废墟成为生命形式重新缔约的图景。对于艺术家而言,废墟从来不是复古的点缀物,也无关浪漫主义的崇高遐想,而是而是昭示一种新的神圣性之降临。这种来自“低处”的神性。对于艺术家而言,或许也隐现着弥赛亚的恩典之光。
次第穿行于艺术家构建的空间网络,多重意象交织成一个可供巡游的精神迷宫。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大竹结束了其在京都四十余年的生活与创作,返回故乡神户。在他看来,神户不仅是现实中意义上的城市,在震后的断裂与重生之间,更是成为了一系列具有异托邦特性的空间集合,汇聚着历史的碎片、情感的波动与个体记忆的回响。在艺术家近期有关神户的作品中,他不仅揭示了空间的异质性,也将深沉的终极之思纳入其中。
与一切未被言明的神秘共栖,在时空的低处探看历史与文明、物种与生态、神学与理性的交错与缠绕。艺术家如同一个苦修者,透过细腻的笔触与象征性的结构,在尘埃与裂隙之中,不断穿透事物的表象,触及存在的本质与根基,并且编织出能够彼此嵌套、互为镜像的感知图形。“脱壳”不仅回应着我们如何在异化的世界中栖居,如何在断裂与失序中寻找可能的精神救赎。在这个向内深入与延展的空间中,艺术家持续建构奇异的坐标,映照其对苦难之境的深切凝视,以及对何以栖居其中的持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