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后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180×260cm

视界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200×170cm

平原无休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150×150cm

球体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120×100cm

黑暗中绽放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150×150cm

东方景观
刘志成

2024
Oil on canvas
80×60cm

微笑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150×150cm

最后的画家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220×180cm

锆石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150×130cm

脆弱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150×150cm

海鸟
刘志成

2024
布面油画
150×130cm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4年12月20日在蜂巢·生成上海空间推出艺术家刘志成的个展:“未命名愿景(Unnamed Vision)”,呈现刘志成的最新作品,展期至 2025 年 1 月 22 日,由莎拉·青·马尔科维茨(Sarah Qing Markovitz)策划。

 

在当今这个数字时代中,每个人都被飞速发展的技术裹挟。电脑算法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1992年出生的刘志成来说,他人生中最初的几年被所谓的电视时代深深影响,不到十年后,他已经在中学时第一次使用了电脑。他回忆道,科技发展迅速,就像“快速翻阅一本书,跳过了几页——甚至几个章节”。当刘志成到了大学时期,他确信人工智能和电脑算法介入社会的背后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并开始以他的创作探索技术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关于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精神和心灵机制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在刘志成刚开始接触科技的同时,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英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盖尔(Alfred Gell)提出了现代社会已经被数字化时代所附魅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如同被施了某种“咒语”一般,我们的感知和意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形式了。刘志成通过他的绘画探索了这种“附魅”的概念,呈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对转换后的生活的视觉类比。刘志成的绘画创作主要集中在肖像和人物上,相较于专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刘志成更倾向于在作品中关注人性的层面。他使用渐变的色彩来创造模糊感和空间感,与具有暧昧光线的背景景观共同营造出一种不安和未知的感觉。这些元素在他的作品《明天之后》中很好地融合,刘志成用朦胧的笔触覆盖了人物的部分脸部,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对画面的平滑处理给观众制造了一种陷于电脑景观或超现实的数字模拟中的感觉。刘志成的这种处理,使得这个人物被困在两个领域之间,如同处于正在寻找出路的状态。相比之下,《最后的画家》中的人物角色和物件则是漂浮在黑暗的、不明确的、怪异的氛围中,仿佛存在于一个被倾覆的模糊地界。刘志成创造了一个空间中的空间,将他们折叠重合,模糊了感知和技术投射的边界,有意地唤起关于内与外、真实与虚幻、疯狂与理性之间的神秘关系的思考。

 

尽管现实与电子现实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但刘志成并不是呼吁人们采取行动来明晰这之间的差异,他不是在寻求一个答案,而是在反思由此引起的问题:在这种技术附魅式的“咒语”投射下,现代社会是否已经调整为一种新常态——我们不再质疑科技对我们心理的深深渗透?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此机械化的世界图景中生存,甚至好像没有计算机就无法生活。但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一种近乎简单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创造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发现自己身处“庄周梦蝶”的状态,我们潜意识中处于两个并存的现实领域。或许刘志成作品中所体现的模糊性,是希望我们在技术的笼罩下,依旧记住并留下人性的特质。画面中透光的迷雾和被模糊的面部特征描绘了生活在电脑创造的世界中的感觉,明知不是却极度类似于现实。刘志成描绘和呈现了某种不安的视觉:人们过度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过度沉浸于我们的手机中——沉浸于 Instagram、抖音、微信中——与真实的、有形的世界处于不同维度。而现实世界拥有我们的情感,拥有人性的本质。从一个正需要着的拥抱中获得安慰,从一杯新泡的茶中振奋起来,从出色的工作中获得满足感——那些计算机永远无法复制的事物。刘志成带领我们重新寻找人性,提醒我们失去了什么,并鼓励我们在未来不要失去更多。他的绘画试图在两个并存的现实之间找到某种真正的平衡。如何去定义当下我们所存在于其中的愿景?这需要由我们自己去确定。

 

公众号名称:HIVEAR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