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Artist: 张德建|Zhang Dejian
策展人| Curator: 赵小丹|Zhao Xiaodan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Dates
2024.9.6-10.10

开幕时间|Opening
2024.9.6 16:00

地点|Venue
蜂巢 | 上海 Hive | Shanghai

地址|Address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270 号中一大楼
First Trust Co. Building, 270 East Beijing Road, 200001,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荣幸的宣布,将于2024年9月6日在蜂巢上海主空间呈现艺术家张德建的最新个展 “对韵”,作为继“形式的意味:张德建绘画三十年”(2017)、“感物:张德建个展”(2019)后,艺术家在蜂巢呈现的第三次大型个人展览。“对韵”汇集了艺术家自2020年至今的艺术创作,将呈现张德建的最新绘画面貌及拓展。展览由策展人赵小丹策划,将持续至10月10日。

张德建1952年出生于天津,曾就读于天津著名的耀华中学,受教于当时倡导“纯粹的艺术”的美术教师李文珍,后者曾向学生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流派。在进入中学第二个年头的前夕,“文革”爆发,张德建作为知青前往内蒙古固阳插队,期间曾选调至包头成为美术教师。如果将历史交织,1974年当张德建重返故土,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选调至当时的天津艺术学院,彼时天津在早年接续的现代主义思潮因被划为右派早入覆尘。“苏派”作为恢复教育后的主导体系,影响着张德建的整个学生时代,尽管他有意将马蒂斯作品中的色彩和东方情结的感召,与他欣喜的梁楷、朱耷、齐白石的大写意作品形式进行嫁接,却始终无法走出绘画创作与个人精神性求索的囹圄。

1998年张德建考取留学资格,公派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这一年的所见所闻无疑是带有震颤意味的转机,不仅让他对此前国内习得的印刷品中的绘画有了近距离落地体会,艺术的无处不在唾手可得与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让他意识到了主流“苏派”模式外的另一种可能,同时给予了他进行自我探索和变革的底气与勇气。回到天津后,安特卫普的经验并未即时产生效应,张德建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将在彼国习得的形式与色彩语言进行理性拆解和分析。对张德建而言,此次革新无异于在知天命的年龄深潜入海重新练习呼吸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我就是我所在的空间”¹,对具有安全感与稳定性“角落”的描绘成为他构建个人世界的新起点,以及装载感官求索,走向无功利审美状态的必由之路。

张德建的作品始终伴随着某种诗性与哲思的感召。自千禧年之初至2010年的时间内,张德建将墙壁与玻璃窗围合的工作室想象成隔绝外界声响的隔音壁,伴随着艺术家视觉与注意力的转向,对光色、明暗、黑白等关系的探索首先落在目之可及的静物、书本、灯光开关等载体上。现代主义用黑色边缘框定画面中的斑斓色彩,以防形象流溢超脱视觉的边界。不稳定的画面笔触在张德建的笔下却呈现出一种意不在此的趋向:书本上的字透过水杯呈现出形态的缩小与明度的变化、光透过条纹窗帘产生的暗影与褶皱、有意放大的灯具开关及其占据画面三分之一拖长的影子、薄暮夕阳穿过建筑物的骨架并将其包裹、雨滴划过起雾的玻璃产生色彩的渐变…画面逐渐失焦弥散,呈现出一种恍惚冥想的状态,仿佛意识洞穿物质而走向无穷远。

如果说笔刷的弹性笔触仍然有诱导创作者走向对具体之物描绘的可能,那么刮刀与大色块联结带来的笃定与爽利,则更为契合张德建在又一个十年的自我探索中,对所描绘对象的把握、抽离与转化。伴随着艺术家对自然界显影的感悟,“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就是最好的指南”,从笔刷到刮刀,张德建似乎也迎来了自身的“塞尚时刻”。尤其当刮刀与肤质感丙烯联结,不仅弥合了创作者的视觉与触觉,从更为人性化的维度调动艺术家的身体。在使用刮刀时,张德建有意将皴法与书写性的脉络注入,于他而言,此间维系和保留的是他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审美精神的沉思。仿佛在自造的园林中置景、穿梭与游走,画面诸元素彼此折射使得空间逐渐呈现出敞开的姿态,偶尔为之的刀痕也透露出艺术家随性之思的余温。自此,张德建已然从绘画的历史坐标中走出,成为画面的掌权者和新坐标的建立者。

“对韵”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和戏曲家李渔的《笠翁对韵》,意在指向艺术家最新作品中对多重感官的复调(polyphony of the senses)尤其是对音乐性和节奏的强化,使作品不断释放出张弛有度、令人愉悦的信息素。艺术家通过色彩与形式在画面中建构起的虚实、远近、冷暖、皮肉与骨相等丰富饱满带有互补意味的关系,将个人感知、记忆与幻想不断交互强化,平面空间所涵盖的尺度无限放大,在色块与线条的缝隙中气流如水母舒张跃动。如果说李渔在《笠翁对韵》中搭建了与世界平行的诗性脚手架,那么张德建则在渐修与顿悟的循环往复中不断触及现象的本质。创作不仅是艺术家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大潮缓慢和解走向自洽的良药,亦是艺术家将内心景观置放其中,超越现实阻隔,展开全新冒险和旅程的冥思庇护所。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如果说马蒂斯花甲之年在南太平之旅中找到了生命愉悦的本质,塞尚晚年将自身投射于圣维克多山,用刮刀捕捉存在的光辉,梁楷脱离画院后在禅宗的感召下创制“减笔”,齐白石在认知结构变更后毅然走向洒脱简韵的“衰年变法”…时间和阅历让他们在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自我,张德建亦复如是,既往者如星辰闪耀在艺术家的内在天空。对现代主义审美纯粹性表达的求索和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诗性感召,与艺术家将自身投射于世界的综合体验交感叠应,诸多个十年的磨砺,张德建的绘画已然成为了一种智性的表达。在奇妙的投射与交换机制中,观看者亦能感知艺术家作品内在聚合弥散的灵氛。

¹来自诺诶尔·阿尔诺《草稿状态》中的一句短诗,引自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p153

公众号名称:HIVEAR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