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將攜10位時代背景迥異,年齡段橫跨六零至九零後,分別在不同繪畫類型中進行深耕的藝術家,參加此次香港巴塞爾的展覽。藝術家包括段建偉(b.1961)、劉剛(b.1965)、卜鏑(b.1970)、王赫(b.1983)、冷廣敏(b.1986)、錢佳華(b.1987)、龔辰宇(b.1988)、季鑫(b.1988)、蒲英瑋(b.1989)、張季(b.1993)。

 

這10位藝術家創作的面向,不僅僅與外部世界特定信息的給予具備錨定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作是內化於心,對於自身世界的編織。對於繪畫藝術家而言尤其如此,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方式,看似與視像時代的大趨勢相去甚遠,但實際上對於永恆性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主題。尤其在當下,我們急需尋求圖像慰藉的年代,當代媒體洪流的湧動使得在過去的十年我們面對著難以把握的碎片,對於這些內容片斷暫時性的截取或者選擇,並不能使內心的不安得到平靜。在這樣特殊的歷史時刻,我們再次談及繪畫,除卻審美性的表達,我們也試圖以這樣的方式與歷史上的諸多時刻相互關聯,用以確認繪畫在當下的身份。

 

卜鏑. 2019 5-6. 2019. 布面丙烯. 180×150cm.

 

卜鏑,1970年生於北京。他的繪畫汲取廣闊時間維度內中外美術史的造型手法,作品面貌呈現出矛盾性與神秘感。滋養其創作的是頗多帶有現代性審美的視覺資源:佛教美術、20世紀初西方前衛雕塑與繪畫、傳統書法,甚至新現實主義電影等等。卜鏑的創作不僅僅是將內心所喜歡的圖像進行圖式化提取,他在同一件畫面中不斷的推導,將元素簡化的過程像是我們重新目見了畢加索簡化了那頭牛,或者蒙德裏安長期描繪那棵樹從而走向抽象。不同於這些前輩的是,卜鏑對於形式的提煉是長期創作積累的成果,他的創作過程不僅僅是同一個畫面中壓縮思考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他有意透露了部分資訊,歷歷可見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山石的影子,是他對於現代主義的堅守,重要的是法則,而非是否最終走出一個抽象的面貌。最終在畫面中,左側布朗庫西雕塑人物的面部輪廓及其陰影,右側林林總總的松果鱗片和山石,與底部帶有電影語言的靜幀式處理,混合了藝術家對於多重形式語言的思考。此外,整體畫面近、中、遠景的處理體現著卜鏑對於東方傳統繪畫空間感的精煉化理解。

 

 

段建偉. 讀書. 2016. 布面油畫. 130×110cm.

 

段建偉,1961年出生於河南許昌,畢業於河南大學美術系,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人物肖像是段建偉長久以來恒定不變的創作主題。他在創作生涯甫一開始便有意選取了中原地域的“農民”群體作為繪畫的主角。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人與萬物一樣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從土地中結出的果實,而繪畫中的人物形象也不只是某個個體,更是某種理想民族精神的載體。就這樣,段建偉通過三十多年來對於鄉村生活和農民形象的描繪,深入刻畫了中國民族性的內在根源與美學特徵,用精准的繪畫語言處理著人與大地和萬物之間微妙的相互關係。

 

段建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無一例外的具備一種中原人面目,橢圓勻稱的面部線條,麥色的皮膚以及狹長的眼睛幾乎可以概括段建偉在過去幾十年裏所創作的各色人等的面部特徵。這是段建偉在長期挖掘西方文藝復興早期造型方式的後果,在透視法尚未日臻成熟之時,當較為扁平化的人物造型還未被完美比例的身軀所取代,處於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早期的大量作品所透露出的是更加遠離塵世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正如北魏的雕像之所以備受推崇,在於其可追溯至西域乃至希臘的美學影響。雜交的文化產物總是異乎尋常的攜帶著天然的原始生命力。也正是對於宗教繪畫造型方式的鑽研,使得段建偉作品中帶有一種恒定的時間氣息。古典繪畫裏暗藏的時間的雙重性與段建偉在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體悟不謀而合,當被賦予在他個人繪畫世界裏凡人的身上之時,則更加碰撞出既暫態又恒長,既世俗又神聖,既充滿煙火氣息又遺世獨立的雙重特質。

 

 

龔辰宇. 偶像-潛水員. 2021. 布面油畫. 150×100cm.

 

龔辰宇1988年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2012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2015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龔辰宇的創作始終關注在不同權力語境下所造就的不論是人的抑或是神的“偶像”,其創作並非是為眾神重新塑像,而是在無論是文本抑或是其他圖像中提取一種變形,這種變形並非是在自然形意義上的,更多是訴諸繪畫本身。在龔辰宇看來,人需要追尋一種超越自然的悸動。於是龔辰宇的創作正如希區柯克電影手法中的“麥格芬”,也即他並非是一個真實存在或者是與現實並不相干的事物,但它卻是談話行動甚至整個故事的核心。“偶像”並非是真實存在而是處於一種被建構的形態,是人類意識在特定階段的精神需求,或者叫做意念。這也是龔辰宇的創作中,圖像源和文本源並不能一一在其作品中找到對照物一樣。龔辰宇在尋求一種認知的錯位與對於細節的特殊模糊,如同一團迷霧,只能看到提示卻無法深入其中,這是繪畫感創造出的壁壘,同時也不斷催促著觀者將思維轉向更廣闊的別處。束縛與囚禁是龔辰宇作品中的常見主題,《偶像-潛水員》強調的是窒息感,強調的是角色中的權力關係。

 

 

季鑫. 白貓. 2021. 布面油畫. 190×150cm.

 

季鑫 1988年生於江蘇南通,在2010年和2013年分別獲得了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季鑫的創作是由古典的根莖中生髮而出,西方大師作品中形式表達,與東方傳統繪畫中的內斂情緒是理解季鑫作品的兩個必要因素。在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會時不時地回望大師作品,在不斷產生的新的認知中,希望歷史可以和當今世界發生的圖像世界一樣可以為其創作提供滋養。藝術家期望自身的作品是靜止而有生命的,所以作品中選用的元素均與當下時代保持了切實的距離感。

 

在《白貓》中,藝術家將帶有民國氣息的女性形象與白色貓咪以及古舊的電視機置放於同一空間,對於藝術家而言,民國氣質的女性是浪漫的、開放的、明麗的代名詞,而貓咪在當下所代表的是一種治癒文化,這些或許是來自於不同時空的圖像,藝術家擅長於將這些元素以和諧色調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當下的網路世界使得一切都是扁平化的存在,這也是觀看季鑫作品所具有的感受,像是將不同種類的文化圖像平鋪,藝術家進行篩選、整合後的後果。季鑫的創作頗有一種文學氣息,在他作品背後存在一條隱含的敘事線,實際上藝術家持續在耕耘的是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結構。

 

季鑫. 圖畫課. 2021. 布面油畫. 120×150cm.

 

在《圖畫課》中,藝術家將畫面設置為一個簡潔的室外場景,背景以帶有一定灰度和內斂氣質的粉色鋪就,椅子背後的母親由於衣著色彩和低頭伸出雙手的姿勢的關係,使得背景和人物的關係十分緊密,同時暗示出這是一位帶有奉獻精神的母親。同樣也是因為人物衣著的色彩上,地面綠色的草地和孩童衣著的顏色形成了兩兩相對的關係,母親淡綠色的裙裝和孩童身上較為鮮亮的粉色裙裝,暗示了兩者之間交互的親密關係。在此,季鑫的作品意在強調帶有東方氣質的女性在不同階段所體現的美好。於是,季鑫成功的從以往作品中的宗教儀式感輔佐以現實氛圍,在儀式感回撤的過程中,把握住了一種依從於日常的恬淡氣息。

 

 

冷廣敏. 兩面. 2021.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 200×150cm.

 

1986年出生於山東省青州市的冷廣敏,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別獲得了天津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以抽象繪畫創作見長,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序列中最年輕一代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作為80後繪畫藝術家中的佼佼者,冷廣敏早在天津美院油畫系學習的時期就已然極為自覺的摸索出打破傳統油畫創作範式的個人化路徑。與用顏料堆積的筆觸相對,冷廣敏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獨屬於個人的繪畫語言與邏輯範式。依舊是在布面基地的繪畫框架中,不同於豐塔納將畫布直接劃開以破除繪畫的本質也即一種視覺迷惑,相反,冷廣敏選擇在布面的基地首先進行的是一種結構主義的搭建,帶有厚度的、並輔以衝撞顏色的卡紙層層鋪蓋,常常是以補色的形式。這依舊是在繪畫的邏輯中,在這個過程中依舊是要使用到筆刷等傳統繪畫工具。待這個過程完成之後,真正的屬於冷廣敏的畫面遊戲才剛剛準備上演:鋒利的刻刀一層層剔除表面衝撞的色彩,使得底層或者中間層的顏色顯露,畫面的表層和內裏如同皮與肉的關係,在刀刻的過程中,一些過程中的紙屑被選擇性的留下,作為藝術家暴力撕扯卡紙過程的見證。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遊戲開始之前,所有的過程就已經在藝術家的腦海中數次演繹,只待思維邏輯通順並完滿之時,藝術家才會真正的開始一件作品的製作。在如此之長的時間路徑中,藝術家演示了不同類型的主題在自己手下所產生的反應,在一次次征服常見的圖像,諸如傢俱、植物、餐具等等傳統繪畫的題材之後,《兩面》意味著藝術家再次重返繪畫中的經典母體,也即對於人物面部的處理。對於冷廣敏而言,繪畫不僅僅意味著手法的獨特,更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征服的漫長旅途,以此提煉某種紛繁物象之下的內在秩序,一種極其抽象的唯有借物象以顯形的不斷流變中的狀態。

 

 

劉剛. 401209102. 2019. 紙本綜合材料. 145×138cm×2.

 

劉剛的作品是以反向日期加作品編碼的方式命名,顯現出一種極少摻雜感情的理性狀態。作品的處理呈現為一種疊層,作品是以宣紙為基底的紙本作品,這與藝術家本身是安徽人也有關系,安徽是宣紙出產的大省。在創作中,藝術家首先是將水性和油性顏料在紙本上達成共融;繼而是用滾輪構建出畫面的主要結構。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紙本材料完成之後,藝術家主動採用了不銹鋼的邊框,並且使用了在國內具有極少供貨商的防反光亞克力,在亞克力的背面依然有一層依循了紙本作品結構的噴墨色彩,與紙本作品中的顏色形成兩個層次。對於劉剛而言,對最新材料的研究與使用,與自己對於紙本材料的深入研究與精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就圖像的內容而言,藝術家使用了“√”和“×”兩個符號,最初是對於傳統教育系統的一個反應,而實際上我們所呼吸的空氣都是在這樣的穹頂之下。這是將我們所處的世界進行視覺分解的後果,所有的視覺形式與物質都在為一種藝術家所試圖建構的世界服務,這個世界是包含了個體與集體的記憶疊層,包含了當下快速發生的一切視覺瞬間,也包含著在工業化進程中,被不斷壓縮的人類生存空間。在這個不斷被所謂工業文明所吞噬的世界,我們開啟的是與原始自然主義相對立的逼仄的現代生活——新的洞穴一個個排列矗立,層層疊疊,形成了不斷被追逐的、服從於消費和欲望的社會奇觀。

 

 

浦英瑋. 集郵: 華(思想史). 2021. 布面油畫,壓克力,紙本拼貼,郵票,絲網印刷,馬克筆,油畫棒,金箔,透明水色,油漆筆. 100×80cm.

 

浦英瑋1989 年出生,現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2013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8 年畢業於里昂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並獲得評委會最高嘉獎。蒲英瑋的工作被定義為一種具有強烈烏托邦熱情的觀念藝術實踐。藝術家將其在公共領域中所踐行的多重媒介與身份敘事理解為一次全面的動員。以個人史作為一個絕對的出發點,通過展覽、寫作、設計、講演、教學等不同形式的工作,藝術家試圖生產一種跨越了種族、國家、倫理等宏大命題的“元政治”。這種政治與我們所經歷的現實同樣複雜並充滿悖論。

 

在近期的實踐中,蒲英瑋暫別了自留法時期所開展的流動性身份命題,轉而的以思想陣營的分裂、帝國主義的回潮為新的工作背景,廣泛學習並延續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與 20 世紀先鋒派視覺遺產,並從革命的藝術與意識形態宣傳兩種異質同構的視覺文化中汲取營養,形成了藝術家獨特的語言系統與歷史視閾。

 

 

錢佳華. 噴氣式. 2020. 布面丙烯. 160×120cm.

 

錢佳華1987年生於上海,201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錢佳華的創作發軔於對於包豪斯設計和建築美學的關注,其創作的內核則充滿了非常個人化的情景體驗。藝術家常常將對於周身事物的關注和感受轉化為平面的視覺語言,進行一種非常俐落化的處理。作品的這一處理也與藝術家刻意與周身事物保持距離以其保持對於不同物質的敏感。錢佳華常常將這些感受以具體命名的方式提示給觀者。錢佳華最早的創作頗有一種定格意味的戲劇感;而後那種自然的、帶有烏托邦氣息的浪漫敘事以一種畫面線條與顏色之間的呼吸感進行呈現;近來的創作凸顯了藝術家對於城市生活經驗的關注。現代城市的建築空間與生存空間的逼仄,使得以往那種帶有自然氣息的色調以一種建築的質感與肌理所替代。錢佳華的創作填補了帶有東方本土屬性的抽象系統,也正是如此,錢佳華的創作並非立足於西方的抽象脈線,而是與其他當代繪畫風格的藝術家一道,構築起藝術創作者更為關注的,也即社會形態變異下,對於個人感受的內在強調。

 

《噴氣式》是線條和色彩的遊戲,表層帶有透明質地的藍色從沉穩質地的底層剝離而出,呈現出一種滑落的姿態,而達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似乎是紅色線條產生拖拽力的後果。

 

 

王赫. TARDIS: 溪山暮雪. 2021. 絹本設色. 103×56cm, 56×56cm.

 

出生於1983年,2008年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後便進入故宮博物館從事古書畫複製工作,十餘年的時間練就了王赫匠人般的手藝,也在十年如一日的美學素養積累中喚醒了他進行個人創作的熱望。一目了然的是,他在以中國古代書畫鋪就的基底中植入了頗多中國傳統之外的視覺元素與更加當代的鏡頭語言。

 

“窗中景”是王赫自2018年開啟的雙聯繪畫系列。“窗中景”系列往往以雙視角並行的方式,在一個視窗中呈現直接取材於古畫的遠景,另一個畫面則是深入腹地,以一個決然不同於原作的視角,身處畫中的居所透過窗戶向外打量古畫世界裏的另一個切面。《TARDIS: 溪山暮雪》中,古書畫圖像是一件源於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宋佚名創作者的作品。在原作品中,畫面右上角原本是文本題跋的位置,王赫借用了英國國民劇《神秘博士》中的亭子,作為一個時空穿越的介質,替代了原本的題跋,並將從亭子間內部往外觀看的圖像在右側畫幅中進行了描繪。需要提醒的是,王赫的作品所呈現的穿越視角並不具備嚴格的透視關係,從根本上是藝術家的進行主觀選擇的後果,意在誘導觀者透過穿越的視角,更多的去感受傳統書畫的魅力。

 

王赫. 鏡中景—春遊晚歸. 2021. 絹本設色. 36×36cm×2.

 

相較而言,《鏡中景-春遊晚歸》是一件新視角媒介的嘗試,同時也是“窗中景”系列的延伸。原素材是南宋佚名創作的《春遊晚歸圖冊頁》,而促成此件作品是藝術家對於《春遊晚歸》這一原圖像中騎馬人物形象的觀察,王赫注意到這一人物形象稍稍回望的姿勢,似乎透露出在畫面外他者的存在。為了將這一敘事進行補足,在左側的畫面中,通過一個帶有科學意味的器物——牛頓反射式望遠鏡,促成了這一張力的表達。除此之外,王赫在情景佈置中非常講究,畫面中所出現的器物,包括松花硯、鎮紙、硯屏以及水丞等傳統文房需要涉及到的要素都進行了細緻的考量。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右側畫面原本應該是圓角矩形構圖,由於望遠鏡的介入,藝術家將其調整為正圓,而傳統圓角構圖的圖畫則在左側畫面中以微縮的面貌重現。為傳統繪畫加入當代視角,在藝術家所做的有限改變中,觀者對於兩件作品圖像的感受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正是此件作品的玄妙之處。

 

張季. 我們一合影,腦子就開花兒. 2021. 布面丙烯油画. 180×150cm.

 

張季1993年生於北京,先後於芝加哥藝術學院和馬里蘭藝術學院完成本科及研究生課程。張季的繪畫是由不穩定的構圖、形狀奇特的光區和線條,所形成的對人類“身體”(畸變的肢體、裸露的器官、怪異暴露、生殖崇拜、圖騰感的軀幹)的分離和擠壓。藝術家偏愛使用曲線、斜線與垂直線的畫面走向而不用橫向,筆觸、痕跡與線條割裂的畫面使得其筆下的身體乃至整個繪畫世界顯得極其不穩定。此外,由於對於“身體”有著超驗的理解,他極具個人性的描述很難被包括筆者在內的其他任何人傳達,但是可以簡單而籠統地概括為身體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公共媒介,其構造本身的社交屬性被現代文明包裹後變得不顯著,而繪畫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打開這一切,讓一些與身體有關的卻不可言說的隱秘可以公之於眾。

公众号名称:HIVEAR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