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模型
李昌龙

2018. 布面油画. 240×600cm.

修昔底德陷阱
李昌龙

2018. 布面油画. 80×125cm.

悬池
李昌龙

2018. 布面油画. 30×120cm.

远亲
李昌龙

2018. 布面油画. 30×120cm.

重启
李昌龙

2018. 布面油画. 30×120cm.

王座
李昌龙

2017. 布面油画. 160×120cm.

白色手套
李昌龙

2017. 布面油画. 120×160cm.

国际通道
李昌龙

2017. 布面油画. 150×300cm.

蓝色链条
Li Changlong

2017. 布面油画. 125×80cm.

钢琴师
李昌龙

2017. 布面油画. 100×80cm.

色层与边界NO.30
Li Changlong

2017-2018. 布面油画. 40×30cm.

十年
李昌龙

2017. 布面油画. 30×25cm.

日常政治 NO.93
Li Changlong

2016. 布面油画. 25×60cm.

日常政治 NO.94
李昌龙

2016. 布面油画. 25×60cm.

无名山
李昌龙

2016. 布面油画. 200×420cm.

引擎
李昌龙

2016-2018. 布面油画. 73×90cm.

色层与边界NO.7
李昌龙

2016. 布面油画. 25×30cm.

白色方体
李昌龙

2015-2018. 布面油画. 120×160cm.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18年10月13日举办“离岸:李昌龙”个展,将主要呈现艺术家李昌龙2015年至今的绘画创作。出生于1975年的李昌龙保持了反思性的创作,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具反叛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李昌龙在创作中对中国语境中现代绘画的逐渐演进进行的反思,尤其体现在他对于绘画边界的僭越与思考,以及对于绘画行为这一状态的触摸与展露,这也是本次展览题目“离岸”所要说明的,即与考察对象保持有效距离所进行的客观判断与主动遴选。本次展览由杨鉴策划,将持续至2018年11月25日。

 

大约自2014年起,李昌龙不再笃信绘画中一次性的感觉,或者说作为一个精炼的绘画者,他选择主动扬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反复锤炼才有可能在一次性的绘画行为当中获得的成熟的画面效果。李昌龙从色层与边界为研究切入点与突破口,在色层叠合与边界挤压之间的拉扯关系中定位出画面的内在结构,使得画面所留下的部分都有很强烈的相互服务与照应关系,因其每一个形色关系都具备一定的功能性所赋予的结构性意义,分解的形体和交错的画面视觉通道也时刻提醒着周围的造型与颜色的贯通关系,关乎着画面向外延伸的空间及尺度。

 

与李昌龙早年激进的画面冲突与带有显著政治与社会现实指涉的表达相比,此次转向后的作品体现出了应对自我认知和处境反思所带来的周全和严谨,而非冒失寻找对立。一件作品是由一些以创作者具有涉身经验的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捕捉到了能证明自身身份的证据,并打开了能够回顾性地重新阐释这个艺术家身份的各类其他可能性,使得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的表达之外具有衍生的可能。李昌龙在此前创作的图像性创作的基础上向绘画的结构转向——亦可理解为向绘画本体性靠拢,其实并未削弱其对社会性问题的思考,而将我们带入他的个人线索当中去更具整体性的思考他的创作方法论,形成上下文的呼应关系,此前的创作实践也成为了现阶段转向的根本基础与合法性支撑。

 

李昌龙现在的绘画当中依然延续并且发展了他创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个人遗产,那便是借用具有另外一种逻辑的结构,嫁接到绘画的结构,也即“形式”当中。其中最为显著的“另一种结构”便是舞台与装置语言。他绘画中始终存在对于某种实体空间的压缩,舞台的戏剧感和舞台相对应的现实空间被反复嵌套,镇压在空间概念之上的画面主体内容或者说是信息与能量密度较重的部分,而它们时常是横跨多个艺术家在底层铺设的空间与时空观。

 

 

本次展览所挪用的“离岸”概念来自英国小说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的小说《离岸》(Offshore),它是一个主动概念而非被动选择,主动选择与高效的世俗化的功利主义的现实生活保持一点距离,但绝不是傲慢的离群而居或者无政府主义的狂欢理想,而是保持一定有效距离仔细遴选想要与必要的一切。艺术家自觉的生成与出现是个重要的事情,李昌龙的创作是对中国语境中的现代绘画的逐渐演进进行反思,其中重要的是带着一种对于绘画边界的僭越与思考,以及对于绘画行为这一状态的触摸与展露。李昌龙在艺术媒介这一角度上,进行着对于媒介或者自身艺术生成的反动与批评超越。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18年10月13日举办“离岸:李昌龙”个展,将主要呈现艺术家李昌龙2015年至今的绘画创作。出生于1975年的李昌龙保持了反思性的创作,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具反叛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李昌龙在创作中对中国语境中现代绘画的逐渐演进进行的反思,尤其体现在他对于绘画边界的僭越与思考,以及对于绘画行为这一状态的触摸与展露,这也是本次展览题目“离岸”所要说明的,即与考察对象保持有效距离所进行的客观判断与主动遴选。本次展览由杨鉴策划,将持续至2018年11月25日。

 

大约自2014年起,李昌龙不再笃信绘画中一次性的感觉,或者说作为一个精炼的绘画者,他选择主动扬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反复锤炼才有可能在一次性的绘画行为当中获得的成熟的画面效果。李昌龙从色层与边界为研究切入点与突破口,在色层叠合与边界挤压之间的拉扯关系中定位出画面的内在结构,使得画面所留下的部分都有很强烈的相互服务与照应关系,因其每一个形色关系都具备一定的功能性所赋予的结构性意义,分解的形体和交错的画面视觉通道也时刻提醒着周围的造型与颜色的贯通关系,关乎着画面向外延伸的空间及尺度。

 

与李昌龙早年激进的画面冲突与带有显著政治与社会现实指涉的表达相比,此次转向后的作品体现出了应对自我认知和处境反思所带来的周全和严谨,而非冒失寻找对立。一件作品是由一些以创作者具有涉身经验的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捕捉到了能证明自身身份的证据,并打开了能够回顾性地重新阐释这个艺术家身份的各类其他可能性,使得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的表达之外具有衍生的可能。李昌龙在此前创作的图像性创作的基础上向绘画的结构转向——亦可理解为向绘画本体性靠拢,其实并未削弱其对社会性问题的思考,而将我们带入他的个人线索当中去更具整体性的思考他的创作方法论,形成上下文的呼应关系,此前的创作实践也成为了现阶段转向的根本基础与合法性支撑。

 

李昌龙现在的绘画当中依然延续并且发展了他创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个人遗产,那便是借用具有另外一种逻辑的结构,嫁接到绘画的结构,也即“形式”当中。其中最为显著的“另一种结构”便是舞台与装置语言。他绘画中始终存在对于某种实体空间的压缩,舞台的戏剧感和舞台相对应的现实空间被反复嵌套,镇压在空间概念之上的画面主体内容或者说是信息与能量密度较重的部分,而它们时常是横跨多个艺术家在底层铺设的空间与时空观。

 

 

本次展览所挪用的“离岸”概念来自英国小说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的小说《离岸》(Offshore),它是一个主动概念而非被动选择,主动选择与高效的世俗化的功利主义的现实生活保持一点距离,但绝不是傲慢的离群而居或者无政府主义的狂欢理想,而是保持一定有效距离仔细遴选想要与必要的一切。艺术家自觉的生成与出现是个重要的事情,李昌龙的创作是对中国语境中的现代绘画的逐渐演进进行反思,其中重要的是带着一种对于绘画边界的僭越与思考,以及对于绘画行为这一状态的触摸与展露。李昌龙在艺术媒介这一角度上,进行着对于媒介或者自身艺术生成的反动与批评超越。

公众号名称:HIVEAR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