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夏禹:浮光与沉璧

 

策展人:朱朱
展期:2023年3月11日-4月16日

 

在夏禹的画面中,始终可见光的浮动与沉降,萦绕着不同情境里的人物。整体化的光源之外,还有一种块状的光斑,他称之为“材料的口音”,源自坦培拉的特性——创作过程中的局部失误无法被覆盖,经由打磨后会留下如此的印迹,夏禹将它转化为一种程式化的个人手法,有意识地加以运用,造就了画面结构中错落的层次和跳跃的节奏。

 

 

夏禹《在喝茶》,200×160cm,木板坦培拉,2022,图片鸣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夏禹《在博览会》,200×160cm,木板坦培拉,2022,图片鸣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事实上,选择坦培拉作为自我表达的媒介,已然意味着他对这种材料能传达的独特美感与光感,有着明确的偏好,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不断演练的过程。他的创作开始于2009年底,此后经历了个人技术的持续改进,通过更换新的石粉,并且调整其与胶的配比,让白底变得更光滑细腻,也更好附着,由此罩染上去的那些色层得以更充分地透现。

他从宋代花鸟画中体悟到主观的明暗构成,那也是一种将物像的立体感转化为平面之间压叠关系的方法;他偏爱的青绿色调也源自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在坦培拉的底色之上恍然显示出玉璧般的暗沉和透明。他也曾尝试让画面更具构成性的拼贴效果,却失之于细碎,这份经验对后来他在创作中重建画面主体深有助益。

 

 

夏禹 《千纸鹤与纸飞机》,80×120cm,木板坦培拉,2013,图片鸣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夏禹《折鹤二》,50×40cm,木板坦培拉,2021,图片鸣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就主题性而言,他受到电影和文学叙事的影响,往往将人物设定为画面中的主体,并且几乎都是近景式的呈现;从小县城的成长经历,到大都市的生活体验与观察,他以个人的自传性逐渐辐射到身边的人和环境,以文人笔记般的语调,记述年代的变迁,生命不同阶段的到来和身份的转换。

虽然聚焦于“时代中的人”,但夏禹所提供的并非一份社会学文献的记录,而是一则光阴的故事: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瞬间,已在旧照相簿里褪色或正被霓虹般闪耀的景观所淹没的身影,经过他的记忆与语言的沉淀,如同从光影交织的水波深处,重新被定格成一个个生动而真切的形象。

文/朱朱
日期/2023年2月

 

夏禹《儿子、桨板与河》,300×250cm,布面坦培拉,2022,图片鸣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夏禹《光芒涌入》,300×250cm,布面坦培拉,2022,图片鸣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夏禹《时代在召唤》,240×220cm,布面坦培拉,2022,图片鸣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艺术家

 

夏禹

1981年出生于中国安徽,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为一位80后艺术家,夏禹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人的生活轨迹似乎总能在他的画面中找到某种平行参照。从小镇青年到都市白领,从家庭生活到职场故事,夏禹从央美毕业后至今的作品都与普通人物的生活如影随形,兼具常人的无奈与无力,平淡的幸福与喜悦。一直以来,夏禹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具本土化的特点,他们面庞饱满、眉目清秀,波澜不惊的表情所流露出的温良恭简说不清是天性使然还是在社会中潜移默化的产物。在夏禹所设置的一个个或日常或戏剧化的场景当中,这些人物也时常显露出或优雅或诙谐的体态,展现出他们的自在与匆忙。这些本就微妙而不易察觉的情绪在夏禹惯用的坦培拉技法下被进一步柔化、冲淡,将一张张相似的面孔凝聚成为一个在中国最为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属于一个时代的大多数的人物肖像。

 

 

关于策展人

 

朱朱
诗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出生于1969年9月。曾获安高(Anne Kao)诗歌奖,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CCAA),胡适诗歌奖。著有诗集、散文集、艺术评论集多种,其中包括法文版诗集《青烟》(2004年,译者Chantal Chen—Andro),《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书系,2016年台湾典藏出版),《只有一克重》(2017年河南大学出版社),英文版诗集《野长城》(2018年,美国 Phoneme Media出版社)。

 

 

关于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Song Art Museum),地处北京市顺义区温榆河畔,由著名设计师周光明先生担纲设计,2017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2021年,丁泽华先生出任馆长,全面负责松美术馆的运营与管理。“连接”是松美术馆的使命,与人、物、场彼此连接,才能追求广泛且深入的共同愿景。在构建新时代文化特色属性的道路上,松美术馆凭借大众、艺术、场域交融的全功能规划,也在不断迎来新的重启和蜕变。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HIVEAR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