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2020-6
Wang Yi

2020. Acrylic on canvas. 120×12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50×5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200×200cm.

Cell 2017-3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120×12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245×245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200×200cm.

Cell 2018-3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200×20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50×50cm.

Cell 2017-2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120×12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50×5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50×5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80×8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80×80cm.

Cell
Wang Y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90×120cm.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荣幸的宣布,将于9月15日-10月26日举办青年艺术家王一的个展“一切现象都是几何的”。这是王一继“秩序的边界”、“作为窄门的绘画:80后艺术家邀请展”“零度之维”、“屋顶上全是老虎”等大型群展后,与蜂巢合作首次个展。此次个展呈现了艺术家近两年之于布面、铝板、镜面为载体,在结构与颜色这对基本范畴内的抽象作品。

 

作为一个非常自律甚至对自身创作进程有些苛求的艺术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对于不同形式作品的不断尝试,亦体现在他自身对于美术史、哲学等诸多学科资源的孜孜不倦。实际上在王一对于自身创作的叙述中体现了两条清晰的脉线,一者是对于“硬边”“色域”等抽象绘画的风格继承,二者则与上海本土的抽象艺术谱系紧密衔接。前者如果考虑到王一作品当中的光色感,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之为对同样是抽象艺术的一环,1960年代发端于美国南加州的“光和空间运动”(Light and Space Movement)的回应,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去年也刚在上海举行了大型回顾展。在这一派系当中,光色与能量相关,空间营造以试图造就类哥特建筑那样具有宗教意味的沉浸。后者而言,作为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声场,余有涵和丁乙两位前辈对王一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和教诲。这一点体现在他对于画面形式也即纵横这两种直线与空间关系的反复琢磨。

 

“一切现象都是几何的”,源自于王一在研习柏拉图的宇宙观时,反观自身及其周边社会构成达成的认知。“现象”寓意显现,尽管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中升级成了一种可供直接认知的方法论。在此意义上,几何指向人对于理性的、秩序感的一种追寻。实际上是之于“格式塔”这样一种可被把控的,介于单调与复杂之间舍去后的所能达成的一种与神经感知直接关联的视觉快感。此次个展主要的大型布面作品较为着重这一点,另外从王一在其《阵(Array)》(2017)系列手稿中对于抽象图案不知疲倦的探索中也可得见。需要说明的是,重要的并不是复制其原意,而是试图引发更多意向性的感知。

 

在对王一进行更为多元创作走向的探究之前,做一下回望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是出自关照其创作谱系这一点而言。在现下所呈现的作品面貌之前,王一自身的创作就已有了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甚至可以说,王一创作的整个演进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抽象艺术发展的一则参考:从2010年的《困境》至一年后的《地点》系列,从对于空间一角的“凝视”演进为对画面当中对于具象物的剔除,呈现出对建筑式的空间结构的强化。画面当中光与影子层次的平面化,使得实在空间的间隔成为光影和不同明度颜色的介质。可以说2011-2012年的创作实践,王一终于完成了实体空间结构之于二维平面的扭转和置换。在自律和习性双重因素下,先辈现代者铺陈的经验使得王一始终稳步在一个参照系当中快速前进。

 

对于王一而言,对于光色体系的关注以及多元媒介的尝试,使其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谱系,可以直接对接西方经验。实际上,与画面内里的结构是平行展开的,体现在其2011年与led灯光相关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的背面也是充满了社会的隐喻,是对于事件的延续,而非全然在抽象体系下想象的后果。王一在其研究生时期着重研究了美术史当中的“镜像”,卡拉瓦乔的作品《纳西索斯》当中映照这一自爱者的水平镜面,启发了王一并将其创作引入到一个柔软的领域。尽管内里也有理性的线条,但却类似法外之地,给予了创作者与观者更多联想的空间。呈现在他的作品《弥散》《重叠》系列中,则是在镜面铝板上进行自制的透明颜色和树脂的层层覆叠。王一认为这是将古典绘画中的“罩染法”进行现代转化的一则对接方式。在之后的实践中,王一在其作品中完成对于光色的“物化”,此次个展所呈现的继其同样置于铝板之上的《重叠》进行解构之后的《全景》系列,便是一则实存写照。树脂和颜料的覆叠所造就的光滑表面与其由于平面流淌之于边缘形成的滴挂,使得作品在定形与无定形的关系中溢出一种奇特的感受。另外,尽管底层的结构对于艺术家而言是辛勤劳作的后果,内里的秩序感呈现为一种隐没的状态,在这一层面上,创作的时间性诉诸艺术家自身的一种满足,并非试图使其成为一种与柔软表面的对峙。

 

此次个展所呈现的四个系列。具有子母关系的《单元》系列面向画面点、线、图形之间的排列与循环,实则是从大尺幅布面作品《中枢》系列变化而来,并注入了新的色层体系;《重叠》、《全景》和《浮世镜》承继了他对于作品质感的的关注,两者之间亦存在结构上的关系互通。实际上王一作品中处处充满的关照与映射,类似于这样的关系:其所编织的像素化内里与表面的感官联想同置一处,平行于将人置放于从一个单元“格”引发出的关系架构,也即从此在本体发出的光芒,试图映照其周边。换而言之,是在其个体所接受的认知范畴之中,所产生的对于现存世界构成方式的关照与想象。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HIVEAR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