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阿那亚艺术中心 | Aranya Art Center
参展艺术家 | Participating artists
蒲英玮 | Pu Yingwei
李维伊 | Li Weiyi
田   牧 | Tian Mu 
于霏霏 | Yu Feifei
张   季 | Zhang Ji
展期 | Duration
2021/5/28-2021/9/12


 

2021年5月28日至9月12日,“当且仅当,狂风卷起巨浪”于阿那亚艺术中心展出。展览由杨鉴策划,意图将经典老大师(Old Masters)的作品与十二余位风格迥异的当代艺术家,在滨海剧场筑就一个与杰作共舞的展览概念。经典作品在限定空间里形成狂风、成为波涛,当代艺术家也同样以逆向的方式,吹向传统,卷起巨浪。“当且仅当”呈现的是一种两者关系能够形成的充要条件,援引此概念是为了强调杰作与当代共舞的背后是深刻绵长的艺术史、美学、文明以及理念的血缘关系,在相互追逐的节奏和对话中,也能形成不曾意料的美感与共鸣。展览亦想在展出空间中堆叠出多重时间概念,通过不同时间和媒介跨度的作品对峙关系,暗示与强调当下时刻的不可逆性和必然性,试图调动观众作为独立个体在观看时刻的涉身历险,在此,所有观看的视线都将构成这一时空“剧场”演出中的流动因素。

参展艺术家:

蔡灿煌、陈天灼、经傲、李维伊、李洋、蒲英玮、田牧、徐震、于霏霏、张季、周轶伦、Lui&Chang

借展(Old Master)老大师: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小大卫·丹尼尔斯(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 ),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小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Younger),扬·凡·戈因(Jan van Goyen),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彼得罗·因加那帝(Pietro degli Ingannati),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菲利普·高尔(Philips Galle)

 

阿那亚艺术中心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

 

  • 《主权货币(视觉流通)》

蒲英玮

蒲英玮,《主权货币(视觉流通)》,2021

蒲英玮(b.1989)的作品《主权货币(视觉流通)》使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字体与符号”,其背后的视觉逻辑仰仗着一种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素材与具有崇高性的精神图腾,且有效实现了现实技术应用。作品与丢勒的《启示录》系列与德拉克洛瓦所绘制的《九枚古徽章》在同一空间并行陈设,启示录中的符号象征拥有一种终极感,而德拉克洛瓦的徽章则是权利与阶级的象征。艺术家以重访与合谋当下的方式,戏谑与重构了不同意义上的经典,而作为绝对经典,丢勒与德拉克洛瓦在空间中的出现像是以一种锚定的方式佐证了其艺术实践的有效性。

 

 

  • 《全景研究》

李维伊

李维伊,《主权货币(视觉流通)》,2021

世界上所有的视觉文化都曾经以自己的方式将空间移到平面上,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现,将其他诸种方法置于从属地位,透视法这一现代空间的表现方法,是将其建立在为全球理解的几何图形上。在艺术家李维伊(b.1987)看来,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留给人类的最重要礼物之一。从此之后的人类,无论作为绘画者还是观看者,都被放置在同一个中心位置上,世界变成一整张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球面图像。这也是其作品《全景研究》的创作起始。它探究了这种使得人类成为主体的视觉技术(海德格尔:世界成为图像,与人成为主体,乃是同一个过程),到今天,终于实现其最高形态:每一个VR眼罩实质都是一个由球面图像构成的感官牢笼。

 

 

  • 《Chupacabra》

田牧

田牧,《Chupacabra》,2021

田牧(b.1985)这组作品来源于南美洲一种类似吸血生物chupacabra的传说,两足无毛动物背部有凸刺,瘦骨嶙峋,由于杀害牲畜并吸血得名。后来研究发现寄生于人身体的疥螨转移到动物身上会让动物变得和怪兽一样可怕不可控制。无论最后对于这种生物是否存在的讨论已经不再重要,田牧开始思考如今在经历了一整年的全球大流行病的传播会不会演变成一种新的寄生状态?作为个体的人,我们是否要倒退到荒蛮的境地,才会有超越日常现实的力量? 如果继续坚持现有的生活方式那人类是否终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又是什么?会不会比怪兽更可怕更不可控制?难道在科技终结之后新的物种才会诞生吗?这具身体被从两个反方向的机械遗骸中悬置着,看似平衡的对抗在未完成的搭建中,似乎在当下变成了一种身心重建的过程以及不断的尝试从恐惧中解脱的过程。

 

 

  • 《是谁塑造了“我”这么个角色》

于霏霏

于霏霏,《是谁塑造了“我”这么个角色》,2021

于霏霏(b.1988年)的作品可以被正向或者逆向的观看,如同北欧神话中的“头尾相接的蛇”(Ouroboros)或者莫比乌斯环,亦如本次展出想要讨论的,无论我们站在古典或者当代的角度趋势图阐释对方,似乎都能寻找到令人惊喜发现与获得,我们对于过去与现在的认知就是在不断的对峙、参照、博弈、反思当中有所斩获,而这种永恒的无限的延绵的相处方式同样也指向着未来。艺术家用自反性叙事构建了为谋求生存空间而不断在自我抑制和自我追问中踌躇的女青年肖像。被压缩的生存空间、家庭代际间的记忆继承与被遗忘的隐疾都将在不同层面,于个体肖像的塑造过程中被呈现。

 

 

  • 《水景里的糖果》/《手景里的糖果》/《天使我》

张季

张季作品在展览现场

绘画作为一种行动、一种思维方式和欲望的宣泄对于张季(b.1993)挥之不去,像一个不停吸引着他的海市蜃楼,通往更深层次的世界。他的绘画充满了情色、暴力、负罪感和非法的激情。他的绘画是内观的,他能不断捕捉到自己潜意识中的残骸,而这些残骸更多是来自他的上一次绘画,在不断的绘画当中他形成了一个自我生成的内部生态,不再需要外部世界的直接图像帮助。也是因为这样,对于张季来说没有哪个比绘画更诱人了,在他看来,绘画可以反复折叠、拉伸、承载现实中遭遇的一切,但是他可以被自由宽阔的表达和谈论,但是绘画的意志和瞬间的属性又是不能够被精心设计的,是一种必须相关的随机、一种悬停的生命经验的遗迹。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HIVEART2013